一般音变公式叙述:

A > B

读作“A音变入B音(或被B音取代、反映为B音等)”是故,A 属于一个语言推测的早期阶段,而B属于较晚近的阶段。 箭头符号“>”是可以反转表示的,B < A,意即B(较晚)变自A(较早)。

例如:

POc. *t > Rot. f

指的是原始大洋洲语(POc.)的 *t 在罗图马语(Rot.)中的反映为清唇齿擦音 [f] 。

这样一段公式叙述的两端只标示了开头和结尾,并不表示中间没有任何的过渡阶段。上述例子实际上是一串音变经过压缩后的表述;*t 先是变为清齿擦音 [θ] ,再来才变为现今的 [f] 。这项音变可以更完整地呈现如下:

t > θ > f

而音变除非不具条件(在任何环境下皆发生),否则须标明其发生的环境:

A > B/X__Y

意即“A变为B,环境为X之后、Y之前”。

例如:

It. b > v /[vowel]__[vowel] 也可简化为

It. b > v /V__V (大写V表示任何元音)

意即“元音间的 [b] (源自拉丁语)在义大利语变为 [v]”(如 caballum, dēbet > cavallo ‘马’、deve ‘必须(第三人称单数)’)

第二个例子:

PIr. [−cont][−voi] > [+cont]/__[C][+cont]

意即“原始伊朗语中,辅音前的无声非通音(即清塞音)在后面紧临通音(响音或擦音)时,变入相对应的无声通音(清擦音)”原始印度-伊朗语 *pra ‘第四’ > 阿维斯陀语 fra; *trayas ‘三’(阳性主格复数) > 阿维斯陀语 θrayō; *čatwāras ‘四’(阳性主格复数) > 阿维斯陀语 čaθwārō; *pśaws ‘牛的’(主格 *paśu) > 阿维斯陀语 fšāoš (主格 pasu)。要注意的是,塞音前不发生擦化,如 *sapta ‘七’> 阿维斯陀语 hapta。(但在变为古波斯语的方言中,擦化在所有辅音群中均发生,古波斯语 hafta ‘七’。)

井字号“#”代表词的边界(词首或词尾)。故如“/__#”表示“词尾位置”而“/#__”表示“词首位置”。例如:

Gk. [stop] > ∅/__#

即“希腊语中,原词尾的塞音被删除”。

上述公式可简写为:

Gk. P > ∅/__#

大写字母P表示任何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