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给光绪看过病的大夫多年后回忆,皇帝虽然身子骨弱,常年吃药,但临终前并不见得突然病重,身体状况还是过得去的,并无什么致命危机,怎么会说没就没了?反常得紧。

这些回忆话虽未明说,意思却再明显不过,让外界不由多想,总觉得这里头另有蹊跷,联想起谋害之说自是顺理成章。

而接下来有些当时人留下的记述,倒是直指光绪不是病死,而是命丧毒手。

据内务府大臣增崇的儿子察存耆回忆,小时候常听父亲和两位叔叔聊起这事。

他们对光绪之死抱有疑虑,觉得没什么大毛病,细节上也总觉古怪。

他还听过这么一种说法:慈禧本就大病缠身,眼见光绪病恹恹的,便令李莲英送药到光绪宫中,非得让李莲英盯着光绪喝下不可。

结果当天下午,光绪便突然去世。

除此之外,曾在慈禧身边当女官的德龄也在回忆录里提到,李莲英依照慈禧授意,将毒药送进了光绪的肚子。

陪侍光绪多年的翰林学士恽毓鼎,早在清朝灭亡前写成《崇陵传信录》,其中记载光绪临终前慈禧已卧病多日。

不知是谁在旁进谗,称光绪得知慈禧生病便露出快意,慈禧大怒,还说她绝不能早于光绪走一步。

民国后,恽毓鼎态度愈加明朗,日记里干脆明说,孝钦慈禧就是谋害光绪的主使。

有些清室后人也站出来说话。

例如末代皇帝溥仪就在自传里提到,老太监李长安透露,光绪前一天还是状况尚可,一剂药下去便完了,日后众人探究才知那药是袁世凯暗中送来的。

还有一位内务府大臣后代也谈及,光绪临终前只患了点小感冒,他拿到的药方脉象也极为普通,还有宫里有人目睹光绪前一天还和常人无异,所以当外头突然传来光绪病重的消息时,众人纷纷惊疑未定,没多久驾崩的噩耗便传开,这种迅速的死亡令人难以置信。

启功先生曾忆及,自己的曾祖溥良曾亲眼目睹太监从乐寿堂带着酸奶出来,转手由小德张转告太医院,光绪已驾崩。

虽然众多说法各有出入,但大体都指向光绪被杀,而幕后黑手直指慈禧。

由于这些流言出自熟悉宫廷内情的人士,自然被外界高度重视。

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流看法是光绪乃被慈禧毒死,史书上只将他写作病亡,仅是避人耳目。

不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光绪病故论开始抬头。

缘由是研究者逐渐重视并运用了清宫档案,其中包括光绪自己口述或写下的病原,以及御医们留下的医案材料都非常完整,为分析他生前健康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通过梳理这些档案,不少学者提出光绪并非死于人害,而是身体日渐衰败,最后因长期病累而亡。

他自小虚弱体差,一点小病就折腾得头疼脑热,连久坐久站也感不适,二十七八岁时便染上耳鸣和消瘦。

经年吃药,脾胃功能严重损伤,时常遗精,成了药罐子。

根子里体质太差,与慈禧太后也大有关联。

毕竟权力牢牢把握在慈禧手中,光绪不过是个提线木偶。

即使好不容易亲政,依旧被慈禧架空,这让性格本就脆弱的光绪心理压力倍增。

尤其是1898戊戌政变后,他被软禁在瀛台,不仅精神绝望,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

人生的巨大落差,内外交困,情绪长期抑郁,致使慢性病愈发严重。

身边太医不断更换,西医也曾入宫协助,依照光绪自己和医生的描述,他病症累累,无论头痛牙疼、胸闷体寒、脾胃萎靡、睡眠不安,还是喉咙疼痛、四肢乏力,都是老毛病年复一年地消磨着他。

每服药无效,还会迁怒医生,抱怨他们敷衍对待,药方不合实情。

症状连绵不断,药石罔效,某病未好新病又起。

以医学角度分析,有人推测他大概率患了神经官能症、骨结核及慢性消耗性疾病,体能耗损到极致,终因多器官衰竭和突发感染离开人世。

俯瞰脉案,病情一直在缓步恶化,未见什么外伤、毒杀的痕迹。

由此,光绪与慈禧相隔一日先后身亡也就不再那么不可思议,只是凑巧罢了。

1980年清理崇陵遗骸时,检测也未曾发现光绪骨头有伤或含毒特征。

于是,光绪正当病亡成了新一代学者广泛接受的判断。

即便如此,还是有历史学家咬定光绪被害。

然而,到了21世纪初,新证据浮出水面,为悄然平静的学界带来了波澜。

2003年,央视的清史纪录片制作团队在河北易县清西陵采访时获知1980年崇陵保护期间光绪帝与隆裕皇后头发、骨骼和部分衣物都被独立保存下来,这为后来的鉴定提供了实物基础。

在北京市公安局法医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专家团队的多次实验下,2008年最终公布检测结果: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光绪因砒霜急性中毒而死。

经过检测,光绪头发中的砷(As)含量高得离谱,部分样本达2404μgg,远超正常值。

考虑到光绪和同时代人的生存环境与饮食可能与现代人不同,研究团队特地采集隆裕皇后和一位同期草料官同类标本作对比,却发现他们头发砷含量远低于光绪。

为了排除外部污染的可能,研究人员对陵寝环境样本也做了分析,环境中砷含量极低,不足以导致死者遗发砷爆表。

还有观点曾提出,光绪多服雄黄药,或许导致慢性轻度砷中毒,但将他的头发与现代慢性砷中毒者作对比,发现前者砷峰更高、分布模式也不同——光绪头发上的高砷并非生前长期积累,而像是集中暴露所致。

此外,头发表层痂状物检测后显示砷含量更高,推断是高浓度砷溢出尸体,污染衣物和发丝。

衣物检测也证实,胃腹部附近衣物砷含量最为惊人——与服毒溢流、敷贴之类行为巧妙契合。

研究人员认为,仅凭头发残渣与有关衣物的检测便可推算,光绪体内所含砒霜总量足够轻松毙命。

至此,光绪因砒霜急性中毒死亡的事实已十分清晰。

这一科学成果令众多历史学家信服,也被视为自然科学和历史学联手解开百年谜案的经典范例。

然而,真相浮出水面,也只揭开了谜底的一半:光绪并非重病而死,而是中毒身亡。

但究竟是谁下手的,依旧无从定论。

这一点仍有待后人考证。

回顾种种线索,相信谁都绕不开一个大概率人物——慈禧太后。

她既有动机,也有手腕,还有条件,是最有可能害光绪的人选。

当时舆论和近臣的回忆也多有直指其为幕后主使,或是唆使李莲英等人动手。

据现有可考的资料来看,慈禧垂暮之年,病体难支。

她最担心的莫过于要是她先走了,光绪东山再起后会动旧案,到那时她一派羽毛岂不是遭殃?所以,在光绪旧病重现、命垂一线的时候,慈禧本企图托庸医、玩忽职守的方式熬死对手。

曾有江浙名医被召进宫,却不能近距离询问病情,也不能亲自诊断外观所见,一切皆由慈禧替述,由她据说的症状开方,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甚至还有奏章记下,大夫们怕担责、只敢敷衍度日。

内务府大臣增崇带领众医进宫,同样明明白白感受到——切忌忤逆老太后的意愿,否则一纸令下就得卷铺盖走人。

连方子与脉案的真实性都犹可质疑。

由此推断,慈禧很有可能一直想让光绪慢慢耗死在病榻之上,不必冒险直接动手。

怎料好事多磨,就在光绪尚未咽气时,慈禧自己突然病入膏肓,有了随时先走的危机感,这个时候,留给她的时间已经很少。

死逼在眼前,慈禧只得下狠手,迅速用砒霜毒杀光绪,一举斩断后患。

这个逻辑推理和当时留下的种种史料相符,不少史家也是这个看法。

但问题是,这种大案阎王账,不可能留白纸黑字的铁证,只能根据蛛丝马迹锁定最大嫌疑人,未能彻底坐实罪名。

实际上,直到发现光绪中毒的头发之前,还有学者凭档案坚持他为病死,其论文末尾还备注:当然,如今这一切皆是档案记载外的推想,难保没有更深玄机。

事实印证,所谓玄机正是头发里的砒霜毒——这种东西是宫中档案永远不会记载、难以察觉的。

不得不感慨,历史真相不是靠档案材料就能穷尽。

因而,关于光绪之死,有结论说他死于砒霜、最大嫌疑人是慈禧,这个说法并非永远的定论。

假如今后又有新线索或史料浮现,比如崇陵再开,科技再进步,也许又会令现有结论被彻底修正甚至推翻。

历史研究本就如此,真相只能建立在已知材料和理性分析之上,任何时候都只是相对真实,无论证据多完善、逻辑多自洽,也难以百分百等同于史实。

看看百年间人们关于光绪去世的种种翻案过程,从最初认定谋杀、到认为他患疾而亡、再到现在确认他是中毒身死,每次观点变化的本质都在于证据链的更迭。

历史学者唯有依托现有证据做出近乎可以信赖的结论,之后唯有等新的资料出现,再做修订甚至全盘否定。

有些人觉得这像在自打耳光,实际上,这正是学术研究该有的样子。

历史学追求真相,但它离现实的历史总有距离,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材料和方法基础上,尽力逼近那隐匿的往昔真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